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购房也惊险,小心谨慎还是很重要的···

发表于2013-08-21

来杭


我与老公2008年毕业于北方同一所大学,我们虽是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但我们到毕业时已牵手了三年,所幸的是:毕业即分手的校园爱情魔咒并没有眷顾于我们。老公先在校园招聘中找到了杭州的这份工作,我也在毕业前谋得了一份杭州的职位。


来杭之后也没有为房子操太多心,经过短暂的七八个月租房之后,我就随老公搬到了后勤中心的单身公寓,紧邻江南大道,我们偶尔下班后还能去江边散散步,早上起来还可以去小河边的绿化带里跑跑步,日子平淡得没有一丝波纹--除了有时候感受到的工作压力外。


当然,这种日子让年少轻狂的我们几乎一年多都没能存下什么钱。


但是突然有一天晚上,老公显得闷闷不乐,告诉我说后勤在吹风涨房租了,从600涨的900,虽然这个价格比起市场价来说,还是很实惠的,但我们开始觉得缺乏安全感(免费的午餐确实有,但不会一直有)。当然,这件事只是导火线,促使我们下定决心再小的房子都要设法买一套的动力在于:对于房地产调控的绝望。老公是学技术出身的,干的又是技术方面的工作,接触的圈子又都是技术人的圈子,他深知干技术的人的思维的局限性,同理,对于一个学地质的人随意干预经济、调控房地产,我们感到的是害怕,是深深的恐惧,是基于房地产调控的负面效应:必然招致暴涨的无比恐惧。关于为什么会恐惧,我们在后面关于调控反思的章节会详细论述。

 

发表于2013-08-21

于是我们开始存钱,花销主要用老公收入,我的工资除自己留下一小部分私用外,其余的全存起来了。我们甚至列了个一个Execel表格,把每天的开销都记了进去--当然,这个最后没能坚持下去。有时候逛街,在面对价格不菲的激起购买欲望的无法抵挡的东西的诱惑的时候,我们都很自然地将其折算为砖头的平方数,然后就释然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今年春节前,我们拿着手机上的计算器拼命榨取我们的存量“资产”,把公积金都敲进去了,甚至钱包里的零钱都没逃过我们的精心“算计”,加起来差不多有三十来万。


“是时候下手了!”老公做出一副严肃状长呼一口气,我看到的却是有些酸涩的忍俊不禁:三十万对我们来说已然是笔巨款,毕竟我们两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啃老的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知道的是,这笔钱对于买房实际是多么有限;我们不知道的是,这笔钱用来买杭州的房子是多么地杯水车薪

 

发表于2013-08-21

插曲


这里交代一下,老公大学学的是化学,干的工作却是IT,是个典型的“技术型”男人,但它的爱好却是经济学和哲学,书架上除在角落里有龟缩着几本不起眼的IT类书籍之外,书架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户型"全被经济、金融、哲学类书籍占领,而除珍藏的毕业论文外,我压根就没看到过他有什么化学类的书籍--即使化学课本也被老公毫无留恋地在毕业时以几乎废品的价格在校园地摊上贡献给了师兄师妹。


正因为如此,他常常感叹命运的捉弄:自己的工作非自己的爱好,注定终身劳碌命。


我也常常提醒他,我们还年轻,转型还来得及啊。老公则拿出重复了八百遍的“路径依赖”的例子:一旦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会不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等各种资源,从而对他选择的道路产生依赖,如同走上了不归路--哪怕他极度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虽然,我知道这是他的借口,但我还是很理解他,毕竟,他已在大学经历过一次痛苦的转型。

 

发表于2013-08-21

调空 or 调高?--调控的反思(一) 

      纵观十年来的调控史,中国楼市经历了一次次大起小落的剧烈变化。每一次伴随着全民欢呼的调控开始,楼市显示出短暂的低落,随后因继之以楼市调控的负面效应显现伴而随着楼市的暴涨而结束。然后是全民对调控手段不力的声讨,再然后在欢呼声中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十年楼市,就是这样波澜壮阔,高起低伏!    
   我不得不感叹,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反思的民族,虽然几乎每次调控措施出台,都无不以惨败收场。却没有多少人反思这是为什么,即使有,反思的结果居然是:抱怨调控手段还不够严厉。    
   什么样的调控是严厉的调控?我们可以提供两个案例参考: 

 

发表于2013-08-21

调空 or 调高?--调控的反思(二)
   一个是国内:
   1949以来的三十年,是中国房地产行政调控最严厉的三十年。行政对经济的控制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国家包揽了一切,住房靠分配,没有市场、没有买卖。想炒房子?门都没有。当然,也许有人说,这哪跟哪啊,与房地产调控完全两码事嘛。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现阶段的调控手段推向更严厉的方向,我们会发现,这实质是一码事。比如限购,现在的手段是不许购买第三套,第二套首付提高,如果更严厉一点的结果是什么?不许购买第二套。再严厉一点呢?当然是一套也不允许购买,这不就是计划经济了么?
   比如限价,现在是规定价格必须在某个范围内,如果我们往狠里限,结果是什么,不准收钱,由国家统一回收,然后零价格分配。这不也就是福利分房吗?
   又比如对外地人限购。看看如果我们再把限购搞严厉一点,是什么样子。如果连本地人都不允许买,只能由单位盖住房,然后按级别,工龄,年龄,居住人口数有,无住房等一系列条件卖给或分给本单位一部分人居住。这是什么,这不也是福利分房吗?

 

发表于2013-08-21

是的,很多人抱怨调控不够严厉,当我们把调控推向最严厉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制度的翻版。那这个制度的结果是什么呢?腐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按行政级别配给,级别越高,面积越大。轮到最基层的工人,只有破旧的小平房。福利性分房制度消灭了房地产市场,国家又无力不断地建房、无力不断地配给。所以,几十年下来,住房条件越来越差、面积越来越小。以天津为例,建国初期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到3平方米。在工人住宅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临时性小平房一直住到八十年代,条件之恶劣、环境之污秽难以言状。前boss亲口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我知道蜗居滋味,小时家里5口人住9平米”,问题在于,作为也算房地产计划体制的受损者之一,其后的房地产调控方向居然是不断地将房地产市场推向前三十年,这不很奇怪吗?虽然,那个时候的房子确实没什么价格,可这以极端的短缺为代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么?

 


 

 

发表于2013-08-21

调空 or 调高?--调控的反思(三)    第二个例子是前联邦德国的例子,也即我们的主义的发源地的例子。    希特勒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元首的这个“许诺”确实变成了现实。二战结束之时,德国遭到了彻底的瓦解和破坏。其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战争把德国的城市变成了碎砖烂瓦。当时的西德经济是怎么样的呢?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人们饥寒交迫,黑市交易、易货贸易盛行,香烟成了其经济中最保值的硬通货和事实上的货币。     但德国人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路德维希·艾哈德,作为为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所组成的联合经济区的经济管理部门的部长,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德国经济奇迹之父,他相信“供求规律是人类最古老和最顽强的行为规律之一。试图战胜和压倒这个规律远比利用它要困难得多”。与占领当局坚持配给制和价格工资控制的想法相反,他认为只有自由的市场体制才能真正解决物价飙升、物资不足的问题。只有人们可以自由地投入交易,他们才能被激发出最大的潜能。所以他努力取消配给制和对经济的控制,顶住了压力,坚持自由市场体制,他的所有政策都指向一个目标——尽可能增加市场的供给。他相信降低物价的唯一办法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商品。并再一次不顾占领当局的反对,降低了进口商品的关税。他努力为消费品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要素。   

 

发表于2013-08-21

调空 or 调高?--调控的反思(四)   艾哈德对经济调控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取消配给制和对经济的控制初期,物价果然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迅速飙升。不过,从没有达到过黑市的水平。道理很简单,供需关系虽然没有改变,但与黑市交易相比,公开市场的交易费用肯定要低。甚至1948年冬季,物价的上涨似乎有引发社会危机的苗头,鲁尔区的工人举行了罢工,抗议物价上涨和失业增加,有愤怒的工人高喊:“绞死艾哈德。”但艾哈德顶住了压力,并在1949年底说:“物价下降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果然,到1950年由于生产的大幅增长,物价开始下降,并且从此稳定下来。改革后的第一年,西德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番。在以后的十年中,西德的CPI指数仅仅上升了16%,而同期的英国和法国分别是45%和50%。   艾哈德的改革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如今德国的经济崛起和世界富裕国家的地位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发表于2013-08-21

调空 or 调高?--调控的反思(五)

 

   与德国人的幸运相反,我们遇到是深谙中国智慧却不懂市场经济运行原理的调控者,是跨专业、跨行业的管理者。中国有句古话,叫“无知者无畏”,他们总以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特殊的环境,这是一方具有某某特色的土地,以至于相信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不适用于他们,他们以为通过他们的强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他们也自信满满地认为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本质,他们认为依靠他们的强力控制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他们并不知道的是,他们并不具有别人并不具备的智慧,因此,十年来虽然一错再错,他们收获的只是失败,但他们从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放弃自己的异想天开。他们把他们的错误归咎于其它,归咎于他们都措施还不够强硬,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商品房市场虽然有土地市场被政府垄断的问题,但市场本身却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价格本来应该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是商品房稀缺性的信号,是房地产开发、商品再生产的指挥棒。价格上涨,说明市场供不应求,说明存在商品房短缺。在价格上涨的激励下,开发商将资本、人力、建材、土地等生产要素汇聚到房地产开发上来,并且环环相扣,推动上游水泥、钢材等扩大供应,从而有效增加市场供给。如果市场存在长期价格上涨,说明供需失衡问题严重,在暴利的吸引下,也会驱动其它相对供应过剩行业的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而加速商品房的供应,进一步平衡供需,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发表于2013-08-21

调空 or 调高?--调控的反思(六)

 

   不可否认,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里,在房地产上涨初期,如果没有市场控制(即所谓调控),不仅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商品房的开发之中,也会导致需求端投资、投机盛行,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但也正是这样的上涨过程,也同时是在引导稀缺的资本往最需要的地方流动,从而使其它相关要素同向流动,这样做的客观结果是促进开发商扩大再生产,开足马力满足市场需求,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人为恶意干预,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从较长时期来看,房地产的供给将会逐渐接近甚至超越市场需求,而在价格持续变化和供过于求的预期下,原先作为市场投资、投机需求而囤积的房子就会逐渐流进市场形成供应,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供给,在市场供应的压力下,也必然引导房价合理回归,从而房价就能围绕其自然价值合理波动,而不会长期暴涨。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